近日,,河南安陽,洹河之濱,,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約2.2萬平方米的展廳,,不但為原館的珍貴文物換了“新家”,還增添了3/4的“新成員”,,創(chuàng)商代文物數(shù)量和類別的展覽之最,。其中,由百余片甲骨組成的一本埋藏地下3000多年的商代“王子日記”,首次面向觀眾集中展示,,吸引觀眾前來探尋網(wǎng)紅日記的正確打開方式,。
殷墟博物館新館陳列的刻辭卜甲。張文豪攝
“子其疫,,弜往學”,,大意為“生病了,還要不要去上學”,。在殷墟博物館三層“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展廳,,一個編號為“H3:553”的刻辭卜甲吸引了游客注目。不少網(wǎng)友戲言,,“原來古人和我有著一樣的疑問”“這是3000年前的請假條了吧”……卜甲中,,占卜的主體不再是之前發(fā)現(xiàn)的“王”,而是“子”——這便是該展廳所要圍繞呈現(xiàn)的人物,。
“子”系何人,?這得從上世紀說起。1991年10月,,在殷墟花園莊東地一處窖藏坑內,,社科院考古所團隊發(fā)掘出土了龜甲和獸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有2250余條商王武丁時期的占卜記錄,,而問卜者被尊稱為“子”。這次發(fā)掘,,不僅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也讓這位“子”從深埋的黃土中、漫漶的歷史中走出來,。
“經(jīng)過多年研究,,許多學者認為‘子’是商王武丁與婦好之子,亦即古代典籍中所記的‘孝己’,,商甲骨文中的‘小王’,。”安陽市文物局研究專員,、“子何人哉”特展策展人于成龍介紹,,展覽通過精挑細選110余片卜用甲骨,從“子”系何人,、“子”之起居等方面,,將這本商代“王子日記”中的神秘人物——“子”,更加鮮活地樹立在在廣大觀眾眼前,。對展品進行系統(tǒng)邏輯梳理,,無疑有助于增進大眾對當時的宗法制度,、社會結構及家族形態(tài)等的理解。
一名觀眾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子何人哉”展廳打卡,。張文豪攝
考古學講究“以物論史,、透物見人”。以卜用甲骨策劃人物主題展,,是殷墟博物館新館展陳的一次開創(chuàng)性嘗試,,實現(xiàn)了文物的活化利用。商代“小王子”的“朋友圈”很精彩,,彼時將領的一生也可以很豐富,。觚爵鼎尊,體現(xiàn)位高權重,;鉞刀戈矛,,彰顯赫赫軍威;錛鑿鏟刀,,再現(xiàn)生活場景……在“長從何來”展廳,,集中展示了從亞長墓出土的一系列器物,講述了一位名叫“亞長”的商代將軍戎馬倥傯的一生,。深度參與殷博籌備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毓靈表示,,“長從何來”既講述亞長的鐵血,也講述他的柔情,,通過文物講故事,,不僅更令人信服,也更為生動鮮活,。
“一片甲骨驚天下”“觀此勝于讀古書”,。文字是文明發(fā)展的載體。古人以刀為筆,,以龜甲獸骨作紙,,通過問卜的方式,把祭祀,、田獵,、征戰(zhàn)以及生活日常記錄了下來。1899年甲骨文首次被發(fā)現(xiàn),,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商史研究資料極為匱乏,,甚至生活在春秋時期的孔子,,也都曾發(fā)出商史“文獻不足故也”的嘆息。自1928年我國考古人在洹河沿岸揮出第一鏟土以來的近百年里,,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前赴后繼,讓商代文明更全面地展露出來。作為探源中華文明的一種可信證據(jù),,殷墟甲骨文把中國信史向前推進了約1000年,。
殷墟博物館新館,借助科技展示甲骨文字,。張文豪攝
將甲骨文,、青銅器等殷墟發(fā)掘出土的文物進行成組展示,廣泛運用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技術……殷墟文物換“新家”,,也煥新了展陳理念和文物表達方式。在考古工作不斷推進的同時,,通過探索甲骨文數(shù)字煥活技術,、建設“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shù)據(jù)平臺等方式,甲骨文中的“大邑商”面貌愈發(fā)清晰,,沉睡3000多年的商文明正借助博物館,、書籍、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種形式走入公眾視野,。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近年來,考古熱,、博物館熱,,帶來持續(xù)不斷的文旅熱。三星堆上新的神獸,,因酷似“小豬佩奇”被游客爭相打卡,;中國文字博物館推出的奇妙夜活動,讓人體驗“一字千年”的穿越,。時下,,如何用更為新穎的展陳形式、靈活的表現(xiàn)手法,、易懂的話語體系以及年輕人樂于接受的觀展體驗,,把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不失權威的同時、更好地展示給廣大觀眾,,探尋文物展示的正確“打開方式”,,考驗著博物館的策展理念和群體智慧,。
在司母辛鼎等青銅重器邊停留,在屯南甲骨等龜甲獸骨邊駐足,,到現(xiàn)場追尋甲骨文中的“大邑商”,,來一場穿越3000年的時空之旅……和國寶交流、與古人對話,,拾起的不僅是歷史的痕跡,,更是我們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期待博物館這所大學校,,課程更豐富,、形式更靈活,讓更多人與優(yōu)質文化資源相遇,,讓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浸潤當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