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3月23日電 3月21日,一艘英國武裝核材料運輸艦悄然抵達日本茨城縣東海村港口。這艘運輸船此行的目的,,是把存放在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fā)機構(gòu)設施內(nèi)的331公斤核材料钚運回美國。據(jù)估計,,這批钚可制成約40到50枚原子彈。
钚可用于核電站發(fā)電,同樣也是制作核武的材料,。對于囤積核材料,、發(fā)展核技術(shù),日本一直以“和平利用核能”,、“能源自給”來解釋,。
多年來,日本大力開展核聚變,、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等尖端核技術(shù)研究,大量收購,、儲存,、提煉核原料,囤積超過1.2噸可直接用于制作核武的高濃縮鈾和約47.8噸分離钚,。其中,,有10.8噸钚存于日本國內(nèi),足夠制造約1350枚核武器,,也遠遠超出普通民用目的的需要,。
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國, “無核三原則”是日本的國策:不擁有,、不制造,、不運進核武器。但長期以來,,日本大量囤積核材料,,不禁讓人擔心核安全及核擴散風險。
本應“無核”的日本,,為何會存有如此多的核材料,?這要從二戰(zhàn)時期日本對核武器的野心說起。
上世紀40年代初,,日本就開展了核武器開發(fā)計劃,。由于缺乏核材料與經(jīng)費,日本在戰(zhàn)敗前沒能研制出核武器,。1951年,,美國同日本簽署《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全條約》,允許日本進行核研究,。
美蘇冷戰(zhàn)時期,,為了守住日本這座遠東“橋頭堡”,美國不顧“無核三原則”,,向日本運進核武器,。美英法三國同時以“科研目的”為由,向日本提供核材料钚用于高速反應堆實驗。此次運回美國的331公斤钚,,就是冷戰(zhàn)時期的“存貨”,。
331公斤钚,僅僅是日本囤積的核材料中極小的一部分,。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曾宣布實施“無剩余钚”政策,但20余年來分離钚的總量反而增長了一倍,。近年受福島核事故影響,,日本運轉(zhuǎn)的核電站寥寥無幾,核材料供需嚴重失衡,。
針對日本擁有大量钚卻看不到消費前景的核政策,,美國卡內(nèi)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詹姆斯阿克頓指出:“钚的制造不應超出本國核電站可消費范圍。钚的囤積可能加劇亞洲地區(qū)的緊張與核恐怖主義風險,?!?/p>
阿克頓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美國《華爾街日報》同樣認為,,既然日本擁有如此數(shù)量的钚,,其他國家如土耳其、埃及等,,也可能心生覬覦,,要求取得核廢料處理權(quán),導致恐怖分子拿到钚的風險大增,。
而在日本國內(nèi),,不少右翼政客的態(tài)度也引發(fā)國際社會對日本核政策可能“失控”的擔心。
“我們已擁有核技術(shù),,數(shù)月或一年就可能造出核武器”,、“日本憲法未禁止使用核武器”、“不應排除日本是否應該擁有核武器的討論”……從近年來多名日本高官的言論中,,或可一窺部分日本政客大力鼓吹發(fā)展核技術(shù)的原因,。
還有另一重風險同樣不容忽視——日本地震多發(fā),貯存的核材料越多,,發(fā)生安全事故的隱患就越大,,可能對自身和周邊國家安全產(chǎn)生嚴重影響。
有分析指出,,今夏日本參議院選舉臨近,,安倍政權(quán)正瞄準其修改和平憲法的目標邁進。如果此時日本被認為為有意發(fā)展核武,,那么將可能極大妨礙其實現(xiàn)修憲的目標,。向美正式歸還钚就是為向外界展示日本堅持“無核三原則”的姿態(tài),避免招致政治上的誤解。
與48噸存在嚴重隱患的“燙手山芋”相比,,日本此次向美國歸還的331公斤核材料钚只能說是聊勝于無,。比起“展示姿態(tài)”,能否妥善處理核材料并保證不再增加,,才是是檢驗日本政府核政策真實意圖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