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清名臣丁寶楨的墓地在濟南被考古專家確認,。也許很多人對這位歷史人物不太熟悉,,但說起這道名菜——宮保雞丁,你們一定不陌生,!而他正是這道美味的始創(chuàng)者,。
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后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岳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人心。
丁寶楨人稱“丁宮?!?,“宮保”其實是榮譽官銜,。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曾封其為“太子太保”,,便是“宮?!敝唬谑撬l(fā)明的菜由此得名為“宮保雞丁”,,以此表達四川人對丁寶楨的紀念,。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其實,,像這樣和名人有著千絲萬縷關(guān)系的美食還有很多。蘇軾的東坡肉,、李白的太白鴨,、杜甫的五柳魚……這些美味流傳至今,令世人贊不絕口,。
東坡肉
東坡肉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chuàng)制,,最早發(fā)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任徐州知州時,,當?shù)赝话l(fā)洪水,,他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為表感謝,,紛紛殺豬宰羊到其府上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在太湖遇到大雨時再次幫助百姓度過難關(guān),。蘇軾再次把百姓送來的豬肉切成方塊,并紅燒,。大家吃后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東坡肉”最早在徐州的創(chuàng)制,,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太白鴨
唐代詩人李白小的時候跟父親就住在四川,,直到25歲才離開四川,。在四川的時候他很愛吃當?shù)孛藸F蒸鴨子。后來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入京被封為翰林學士,。他以年輕時吃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做了一道蒸肥鴨獻給玄宗,,玄宗非常欣賞,,將這道菜賜名為"太白鴨",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五柳魚
五柳魚是四川名菜,,唐宋以來早已膾炙人口。說起“五柳魚”來,,它還和我國古代詩人杜甫有一段關(guān)系,。
年近五十的杜甫,遇上“安史之亂”,,為躲避戰(zhàn)亂,,他到了四川成都。相傳,,有天他邀幾個朋友在草堂上吟詩作賦,,吟得高興,不覺到了中午,。他發(fā)起愁來,,眼看要吃晌飯了,家里卻沒有招待客人的食材,,正當他著急的時候,,忽然見家人從浣花溪里釣上一條魚來,喜出望外,。心想,,就請大家品嘗這條魚吧,!
朋友嘗后,覺得此魚酸,、甜,、辣味俱全,還伴有醬香,,吃來別有風味,問其名稱,,杜甫道:“這魚背上有五顏六色的絲,,形如柳葉,干脆就叫‘五柳魚’吧,。先賢陶淵明,,采菊東籬,棄官隱居,,人稱‘五柳’先生,,叫‘五柳魚’表示對他的敬仰之情?!?/p>
從此,,五柳魚的名稱便傳之后世。
曹操雞
徽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曹操雞是徽菜中的傳統(tǒng)名菜,。
相傳在三國時期,曹操屯兵廬州逍遙津時,,因軍政事務(wù)繁忙,,操勞過度,臥床不起,。治療過程中,,廚師按醫(yī)生囑咐在雞內(nèi)添加中藥,烹制成藥膳雞,。曹操食后病情日趨好轉(zhuǎn),,后常要吃這種藥膳雞。這道菜流傳開來,,被人們稱為"曹操雞",。香氣濃郁,皮脆油亮,,骨酥肉爛,,食后余香滿口。
餃子
頗受北方小伙伴歡迎的餃子,,與醫(yī)圣張仲景有不解之緣,。東漢建安年間,,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告老還鄉(xiāng),?;氐郊亦l(xiāng),正值嚴冬,,很多百姓骨瘦如柴,,衣不蔽體,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見此情景,,命徒弟在南陽東關(guān)支起一口大鍋,從冬至到大年三十,,為貧寒百姓施藥,。
張仲景將羊肉和祛寒藥材煮熟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取名“祛寒嬌耳湯”,。百姓每人兩個“嬌耳”,吃了之后,,渾身溫暖,,兩耳生熱。百姓的凍耳病在“嬌耳”的食療下,,被治好了,。從此以后,百姓為了張仲景,,每年冬至,,模仿“嬌耳”做成美食,稱為“餃耳”,,由此這個名字有點拗口,,這才改稱“餃子”。久而久之,,過年吃餃子的傳統(tǒng)也流傳了下來,。
涮羊肉
宋亡元興,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南下,,行軍途中,,他忽然想吃草原上的“清燉羊肉”。正在廚師們生火宰羊之時,,軍情有變,,敵軍突襲。忽必烈一邊指揮軍隊開拔應(yīng)戰(zhàn),一邊催促廚師趕快端來羊肉,。
廚師見時間緊迫,,索性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沸水中燙至變色,,撈起并蘸料,。忽必烈吃后,大加贊賞,,一連吃了好幾碗,。吃完后,他率軍出戰(zhàn),,順利擊敗敵軍,。在慶功上,忽必烈點名要吃這道羊肉,,并給這道羊肉取名“涮羊肉”。從此,,“涮羊肉”成為冬日里暖身的必備美食,,人氣爆棚,擁躉無數(shù),。
李鴻章大雜燴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訪問美國,在使館宴請美國友人,。中餐色,、香、味俱全,,賓客一連吃了好幾個小時,。主菜全都上完了,賓客依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廚師見狀,,急忙將做菜剩下的邊角料,一鍋亂燉,。賓客品嘗之后,,大加贊賞,尋問這道菜的名字,,李鴻章連忙回答:“好吃多吃,。”由于發(fā)音和英文的“雜燴”類似,,這道亂燉菜被命名為“李鴻章大雜燴”,,成為具有國際范的中國美食。
這道菜的原料是雞雜,、肚片,、火腿,、海參、面筋,、山筍,、香菇作為底料,配以高湯,、麻油,、料酒、醬油,,用陶罐文火慢燉,,香氣撲鼻,湯濃菜醇,。這種做法類似于閩菜經(jīng)典“佛跳墻”,,難怪中外客人“饞哭了”。
?
像這樣的名人+美食的“聯(lián)名款”,,還有很多很多……可惜,,小編寫不下去了,別問我為什么,。
因為,,寫著寫著就餓了……
(來源:文藝星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