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雖然是農閑,但遂平縣常莊鎮(zhèn)龍泉村的劉香娥卻沒有閑著,她每天都在自己的加工廠搞粉條加工掙錢,,小小粉條成了她致富的“銀條”,。
劉香娥是遂平縣常莊鎮(zhèn)龍泉村人,,以前家中的幾畝地都是種植傳統(tǒng)的農作物,,經濟效益一般,2014年劉香娥就想著種植其它的農作提高經濟效益,,于是她就在常莊鎮(zhèn)大興村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200多畝地全部種植上了紅薯,,由于管理得當?shù)谝荒晁N植的紅薯產量還不錯,為了提高紅薯的經濟效益,,她又將紅薯全部加工成了淀粉,。眼下正是紅薯粉條加工的黃金季節(jié),她每天都正忙于加工,、晾曬紅薯粉條,,一排排擺放整齊的紅薯粉條懸掛在空曠的田野里,成為一道亮麗風景,,而劉香娥生產加工的紅薯粉條純度高,、口感好,深受消費者青睞,。
說起自家的粉條,,劉香娥告訴記者:“俺這兩百多畝紅薯打粉子打五萬多斤,,下粉條已經下三四萬斤了,。還有萬把斤沒下,粉條市場價10塊錢一斤,,雖然俺的價錢有點高,,粉條是純紅薯粉,賣的也可以,,買家也可多”,。
第一年嘗試轉變種植結構劉香娥就嘗到了甜頭,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土地刨金的信心,,下一步劉香娥還準備創(chuàng)立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強紅薯粉條加工業(yè)。
談到以后的打算,,劉香娥說:“明年我準備多流轉點土地,,一部分種紅薯,一部分種西瓜套辣椒,,爭取實現(xiàn)土地利益最大化”,。
近年來,為推動紅薯產業(yè)發(fā)展,,優(yōu)化農業(yè)種植結構,,遂平縣積極引導群眾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種植規(guī)模,改良品種,,科學種植,,提高紅薯產量,;同時,積極鼓勵農民群眾開辦家庭作坊加工手工粉條,,搞紅薯深加工,,拉長產業(yè)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收入,;鄉(xiāng)、村還出臺優(yōu)惠政策,,幫助群眾注冊商標,,小小的紅薯深加工給當?shù)厝罕婇_辟了一條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