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一陣陣油菜花的香味兒,,彌漫著整個臥室,。她習慣地把手搭在身旁男子的手上,;外面來人,她會抖擻精神,,重復(fù)一句話:“他們待我親,,好的留我吃、留我穿,;我吃得好,,穿的、鋪的,、蓋的洗換干凈,。沒有他們,我早就……”說完,,老人眼角充盈著淚花,,眉宇間洋溢著幸福的喜悅,像個孩子似的天真地笑起來,。她,就是遂平縣嵖岈山鎮(zhèn)常韓村的烈屬吳培珍老人,。
這位世紀老人賢淑,、樂觀、知書達理,,雖說97歲高齡,,卻依然耳目好使,頭腦好用,,過往事情,,尤其是待她的好處,念念不忘,。
老人說的“他們”是誰呢,?
一位是老人73歲的侄女吳賀,一位是老人74歲的侄女婿張德合,。
一家三口有三位老人,,兩個加起來近150歲的老人,贍養(yǎng)著比他們更老的下肢癱瘓的近百歲老人,,個中甘苦,,只有他們知曉。他們卻毫無怨言,。
老人骨折臥床已經(jīng)13年了,。
那是2002年秋季的一天。
天剛放晴。老人在院里吃午飯,,看見大門外倭瓜地里有一只羊,,怕羊踐踏倭瓜,她端著飯碗去攆羊,。一連下了幾天的雨,,路上的綠苔滑滑的。沒走幾步,,老人一個趔趄摔倒地上,,掙扎了半天也站不起來。送到附近骨科醫(yī)院被診斷為:股骨頭裂紋,。
主治醫(yī)生也算盡力,,馬上進行牽引。老人疼得直喊,,臉色煞白,,額頭汗珠滾動。醫(yī)生看老人年紀大,,怕出意外,,便停下來,說是觀察,。吳賀找到主治醫(yī)生,, 醫(yī)生說:“年紀大,沒有治療價值,。” 無奈,,二人一商量:回家!
張德合年輕時習醫(yī),,懂得一些醫(yī)道驗方,。老年人骨折最難愈合,哪怕是一絲一毫的裂紋,,也會疼痛入骨,,經(jīng)久不愈。長期臥床,,會引起褥瘡,,褥瘡引起肺部感染,弄不好就危及生命,!看著床上痛苦不堪,、哭泣不止的老人,想著就醫(yī)無門,、治療暗淡的前景 ,,兩人合計,試著用當年老師傳授的古方給老人配接骨丹。一副接骨丹有十六味中藥,,能買到的就買,,買不到的就四處打聽,不管路途有多遠,,也要買回來,。幾經(jīng)輾轉(zhuǎn),費盡周折,,藥是弄齊了,,制成顆粒,開始給老人服用,。但是,,他高興不起來。療效真能如己所愿嗎,?
老人臥床以后,,夫妻二人再忙,也是日夜輪番守護,、精心照料,。
為了防止老人生褥瘡,要定時給老人挪動身子,,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看似簡單的事情,,一個人做不了,需要兩個人共同配合,,雙手插到老人的身子底下,,然后慢慢地拖著老人,朝一個方向移動,。這樣做一次,,兩個人都累得氣喘吁吁。因為他們的年齡都不小了,,還生怕老人疼痛喊叫,,聽著揪心。為了老人解手方便以減少痛苦,,他們把木床中間挖一個洞,,安上活動的推拉木板,用時拉開,,用完推上,。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苦不堪言。久臥病床的老人,,缺少活動,,飲食飲水受限,便秘更是嚴重,。每次看著老人內(nèi)急難解的痛苦,,他們在一旁直掉眼淚。有時實在排不下來,,侄女吳賀就用手一點一點地往外摳,。
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一切該說的,、該做的要及時替她說到、做好,,才能減少意外,,稱老人心。比如吃飯,,一日三餐吃啥由她挑選,,吃多吃少要嚴格限量,弄不好屙床鬧病,,麻煩不斷,。比如溫毛巾給老人擦臉擦腳擦身子,老人不樂意,。有時甚至給侄女爭執(zhí)起來,,這能由她嗎?不能,。老人愛干凈,,她不樂意這樣做,這是她心痛侄女,。再比如添衣?lián)Q被,,要替老人知寒知暖。老人怕冷喜暖,,隨著天氣變化,,季節(jié)輪換,及時給老人加減衣服,,防止著涼,。這些,吳賀和丈夫做得周到,、耐心,、細致,。本村的人來看望老人,都對他倆的孝心稱贊不已,。附近村上認識吳賀的姐妹們,,也時常三三兩兩來家里,陪老人聊天,,為老人祈禱,、祝福。
孝行感動著一切,。夫妻二人的日夜操勞,,接骨丹的顯著藥效,使得老人的病體在逐漸康復(fù),,開始能自己挪動身子,。半年后,上身能起來肩靠被子斜躺著?,F(xiàn)在,,雖說老人腿腳不聽使喚,用不上勁,,但能坐床和坐沙發(fā)上,。督促老人活動、鍛煉,,讓老人雙手抓著椅子兩邊的把手,,支撐著身子起來,趁她向前傾的一瞬,,立即把椅子送到她屁股下面,,這樣一傾一送的連續(xù)動作,幫助老人在床和沙發(fā)之間慢慢移動,。有輪椅,,不敢讓她坐,怕出意外,。就是這樣,,意外還是發(fā)生了,。一次,,吳賀到西堂屋拿東西,沒敢怠慢,,等小跑回屋里,,發(fā)現(xiàn)老人已倒在地上,眉頭上的傷口直冒血,,可把侄女嚇壞了,,一時沒醫(yī)沒藥,,咋辦?她急中生智,,把干艾蒿燃著,,抓把艾灰長時間捂著傷口,算是止著了血,。有那一次教訓(xùn)以后,,兩個人無論誰看護老人都不敢離開半步。
看著侄女夫妻二人整天辛苦的樣子,,老人有時激動起來,,便說:“吃你們的,還讓你們受累,,我這輩子早該死了,。”
每次聽到姑姑說這話,侄女吳賀就會一邊安慰她,,一邊故意說,,俺哪點兒又沒做好啊。等姑姑不作聲了,,她便會獨自抹眼淚,。
她們生活并不寬裕,但也不是很拮據(jù),,菜自己種,;蛋肉,老人又不敢多吃,;水果,,買一次老人能吃好多天。
老人這一生并不容易,。她出生在嵖岈山的吳崗村,,姊妹兄弟五人,幼年跟著爺爺念私塾,。16歲,,出嫁到嵖岈山的常韓村,與王榮炎結(jié)婚,。一家三口人,,她、丈夫和婆婆,。
1937年,,15歲的王榮炎結(jié)婚不久,告別了妻子和母親,,先到嵖岈山職業(yè)學(xué)校學(xué)習,,1938年秋天到竹溝學(xué)習,,結(jié)業(yè)后,到湖北京山縣八字門(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要的革命根據(jù)地),,后到應(yīng)城抗日游擊隊任大隊長,,同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任豫鄂邊區(qū)團教導(dǎo)員,,新四軍五師連指導(dǎo)員,,五師十三旅某營營長。1948年2月,,隨劉鄧大軍南下,,在3796部隊任營長。在湖北應(yīng)山戰(zhàn)斗中犧牲,,年僅26歲,。
老人清楚記得,丈夫抗日到湖北應(yīng)城的時候,,她去找丈夫,,住在一間茅屋里。等轟鳴的槍炮聲一停下來,,丈夫不見了,。丈夫出去執(zhí)行任務(wù)犧牲了,再也等不回來,。她一個人鼓足勇氣摸回了家,。
丈夫犧牲后,她獨自一人照顧著婆婆,,直到婆婆去世,。
她有條件工作。有功勞,、有文化,、有人品,她不是尊口難開,,而是不想給政府添麻煩,。
她有機會工作。去新疆給外甥女家看孩子,,政府安排她到烏魯木齊市一家幼兒園工作,,后來她給辭掉了。
她義務(wù)給別人看孩子,,和普通農(nóng)民一樣,,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按工分分糧食,。
1981年,,正是高粱泛紅的季節(jié)。老人的表弟帶上自己的徒弟,,去家里給老人看病,。老師把過脈,再讓徒弟試一把,,看他的脈術(shù)咋樣,。徒弟說,脈遲緩,,又看老人臉色憔悴,,診斷為:缺乏營養(yǎng)。師徒二人會心地笑了,。一個人生活,,饑飽不勻,身體難免受損,。姑姑有病,,當時侄女吳賀正來家里侍候她。表弟給老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老人同意,,就促成了徒弟和吳賀的這門親事。那個徒弟就是當時在本鄉(xiāng)家畜改良站上班的張德合,。
34年來,,兩人相濡以沫,像贍養(yǎng)親生母親一樣,,贍養(yǎng)著這位革命烈士的家屬,。
老人有個隨身帶著的珍愛之物,那就是丈夫的烈士證,,包得嚴嚴實實,,裝在貼身的口袋里,從來不讓別人看,。侄女有時問她,,咋恁希罕,她只是笑,。這是老人一生唯一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