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見到大量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的相同物體,,就會產生緊張、恐懼,、惡心等不適的生理反應,,事實上,人們并不是對物體本身產生不適,,而是對由大量物體密集在一起組成的整體,,比如蜂巢、蟻群等,,感到緊張,、恐懼等。心理學上將這種表現(xiàn)稱為密集恐懼癥,。
? ? 比如有網友表示,,一到下雨天,細細密密的雨線,,地上密密麻麻的水泡,,讓她頭皮發(fā)麻、手心冒汗,、呼吸急促,,都會跑入室內癥狀才消失。
看到上述案例,,有些人也許覺得這也太矯情了吧,?對于沒有密集恐懼癥的人,,這種行為似乎無法理解?;加忻芗謶职Y,,真的是矯情嗎?
人類演化而來的生理機制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表情研究專家湯姆·庫普費爾認為,,密集恐懼癥和演化適應性有關,,是人類為了躲避虱子、跳蚤等寄生蟲演化而來的,。你可以輕而易舉捏死一只虱子,,但如果成千上萬只虱子在你眼前爬來爬去,你的心態(tài)就不一樣了,。想象一下,,密密麻麻的虱子,慢慢地爬上你的皮膚,,一點點吸你的血……是不是光想到這個畫面,,你就心生恐懼,很多寄生蟲都是群居動物,,它們的聚集就意味著某種危險,。人類的密集恐懼癥就像信號彈一樣,提醒人類遠離它們,,這樣才能更安全,。
庫普費爾的另一項研究表明,你甚至不需要直接接觸寄生蟲,,只需給你看一下寄生蟲密密麻麻的圖片,,就會讓你產生厭惡的反應:眉頭緊鎖,雙眼緊閉,。有的人則產生恐懼的反應:呼吸急促,,全身發(fā)抖,汗如雨下……圖片帶給人的密集恐懼反應,,與實物是一樣的,。
由此可見,,密集恐懼癥并不是矯情,,它是人類在漫長的適應過程中演化而來的一種生理機制。
過激反應加重密集恐懼癥程度
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有密集恐懼癥,,有些人沒有呢?
庫普費爾發(fā)現(xiàn),,即使沒有密集恐懼癥的人,,也會對存在致病風險的密集物體感到惡心,,比如狗耳朵上的一窩蜱蟲。但他們對那些無害的密集物體沒有任何感覺,,比如米飯粒,、面包上的小孔。但密集恐懼癥患者,,則會在看到無害的密集物體時也出現(xiàn)身心不適,。庫普費爾表示,這是密集恐懼癥患者的過激反應,。
密集恐懼癥的過激反應,,既跟生理有關,也跟心理有關,。生理方面,,主要是密集恐懼癥患者神經系統(tǒng)覺醒水平較高,他們往往敏感,、警覺,,體內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興奮占優(yōu)勢,很容易感受到生理的喚起,。比如有的人,,看到芝麻餅上密布的芝麻,就會出現(xiàn)心跳加速,、反胃,、嘔吐等生理反應,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暈厥,。
而心理方面則涉及到幾個方面,如性格膽小,、容易退縮,,成長過程中被過度保護等都有可能易對密集事物產生過激反應。此外,,患者在后天也有可能習得密集恐懼癥心理,,形成了條件反射。如有的患者因為小時候得水痘,,全身起了各種泡,,以致于后來看到蟲卵密集的圖片就極其害怕。這類后天習得的密集恐懼癥,,跟特定的物體有關,,有的人是對泡泡狀的密集物體感到恐懼,這就不影響他們吃米飯,;有的人對條狀的密集物體感到不適,,吃米飯就會激起他們對于密集物體的恐懼,。
除了上述心理原因,密集恐懼癥的過激反應還和集體心理暗示有關,。受心理暗示的影響,,一些疾病會在集體中廣泛傳播,心理學稱之為集體心因性疾病,。如2011年,,紐約州一所高中的20個女生同時出現(xiàn)抽搐癥狀,她們隨后被確診為集體心因性疾病轉化癥,。密集恐懼癥與之類似,,互聯(lián)網上廣泛傳播的物體密集出現(xiàn)的圖片,以及大家對此類圖片細節(jié)的分享,,都有可能會形成一種集體心理暗示,,讓一些原本沒有密集恐懼癥的人被這種氛圍傳染。
那么,,我們該如何克服密集恐懼癥呢,?首先應該明確,如果密集恐懼癥嚴重到影響生活,,應及時就醫(yī),。如果癥狀較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增加膽量,,告訴自己這不可怕,這沒有危險,。同時還可進行一些脫敏訓練,,根據(jù)自己的適應程度,反復把自己暴露在物體密集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里,,以消退條件反射,。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