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直播自殺的少年,,真的死了。他才19歲,這是個悲劇,。生命已經消失,,說多少惋惜的話,都晚了,。但是,,少年之死,有幾千人“圍觀”,,我們要問,,從頭天晚上到次日中午,上萬條微博評論里,,其中什么人在鼓噪,,在激將,在叫好,?
人命關天,。兔死尚有狐悲,守望相助是人類的本能,。面對一個沖動赴死的少年,,做多少挽回的努力都不為過。但事實是,,在急切勸告和試圖施救的大部分人之外,,還有人點贊、鼓噪,、激將,、催促,唯恐“好戲”收場,,唯恐少年不死,。
心理陰暗至此,讓人出離憤怒,。他們或許會說,,此前有過先例,這很可能是一場炒作鬧劇,。但,,生命之珍貴,在于其脆弱,,在于無可挽回,。任何可能,都不容我們漫不經心,,甚至拿來消遣,、娛樂,。少年已死,家人陷入悲痛,,那些不去挽救,,反而叫好的看客,真的心安,?
我們都讀過魯迅的文章,。他多次痛苦地刻畫那些圍觀殺人的看客為人頭落地叫好。魯迅非常悲哀,,這也促使他棄醫(yī)從文,,致力于醫(yī)治中國人的精神。今天,,魯迅他老人家若地下有知,,該有多悲憤。前天那些叫好的人,,請審視自己,,是否正是魯迅筆下麻木的看客?
這樣的例子很多,。查閱近年的新聞報道,,在不少跳樓自殺的現(xiàn)場,自殺者還在猶豫,,施救者還在盡最大努力,,那些圍觀者已經急不可耐,又是鼓掌,,又是催促,,丑態(tài)畢現(xiàn)。
消遣別人痛苦的人,,內心是陰暗的,,人格是低下的,,也是極不道德的,。他們缺乏做人最基本的悲憫情懷。所以,,他們不能消遣完就滿足地散了,,必須接受道義上的譴責。
他們絕非無辜,。就說少年之死這件事,,盡管主角自殺有著長期缺失關愛、自身情緒等自身原因,,但他的自殺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所有參與者都有干系。
這位平素“沒人關心”的少年,,在微博上搭了一個舞臺,,他來當主角,節(jié)目單上寫著自殺,。觀眾越聚越多,,這和真實的舞臺一樣,臺下的熱烈場面,、觀眾的積極互動直接影響演出效果,。點贊的、叫好的,、鼓噪的,,是鼓勵他將自殺進行下去;那些留言質疑的,,罵他“騙粉”的,,則是逼他走上死路,以自證清白,。少年的死,,正是這種互動的結局。
人在少年,,尚不成熟,,都會走極端,所以才需要呵護和糾偏,。但反觀在少年之死這件事上,,大家都做了什么——網(wǎng)友配合他完成了舞臺搭建、觀眾召集和死亡演出,。不得不提,,有些勸導,盡管出于好心卻不專業(yè),,客觀上只會推動少年完全“入戲”,,陷入決死的心理氛圍。
對于少年之死,,警方可能不會追究他人,。但網(wǎng)絡不需要陰暗的負能量,我們要看看,,究竟是誰在鼓噪叫好,,誰在催促激將,里面有沒有粉絲眾多,、影響廣泛的網(wǎng)絡大V,。
如果有,,必須鄙視他們,譴責他們,。正是這些人,,奪走了少年死前的最后一點空氣,耗盡了他本可用以自救的最后一點力氣,。他們必須承擔少年之死在良心和道德上的責任,!(中國青年網(wǎng)評論員 王海)
(原標題:少年直播自殺,誰在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