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如何讓博物館更好發(fā)揮教育和研究”的作用,河南各地精心推出各類特色活動,,讓博物館成為教育的“第二課堂”。 用古樂器演奏流行歌曲,,在河南博物院,,鄭州市新柳路小學的孩子們正沉浸式體驗一堂穿越古今的音樂課。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表演聲部聲部長 付登科:舞臺上所演奏的這些樂器,,都是華夏古樂團,,依據(jù)我們中原所出土的音樂文物,復原研制而成的,。我們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賈湖骨笛”,,距今8700年,如果說中國音樂史有源可溯的話,,我們就應該從這支“賈湖骨笛”說起,。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演員 李蘊華:它的這個造型,是根據(jù)安陽殷墟陶塤的造型,,來制作而成的,。也就是商代的時候,塤是5音孔加一個吹孔,,一共是6音孔,,并且到商代的時候陶塤是成組出現(xiàn),就是三件一組,,它可以演奏的旋律會更豐富一些,。
學知識,還能親身感受古樂器之美,,讓孩子們驚喜不已,。
【現(xiàn)場】哇,好厲害啊!2500年的編鐘被你敲響了,。
鄭州市金水區(qū)新柳路小學學生:感覺這個音色很好聽,,(感覺到)古代人們對音樂也有也有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