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共河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印發(fā)《2024年第二季度改革典型案例紅榜通報》。
這些改革樣板“以小見大”:聚焦小切口,落地“微創(chuàng)新”,,推動深改革,帶來大變化。
頂端新聞推出《“微”觀改革》系列策劃,聚焦示范性,、引領性的改革紅榜案例,以微鏡頭看改革,,深入挖掘這些做好改革“大文章”的一線經驗,。
頂端新聞記者 肖風偉
上榜案例:
信陽市光山縣盤活集體林經營權 金融資本進山入林
曾經的荒山坡,在村民們眼里,,最多就是去撿撿柴火,。誰也沒想到,這里既可以變成“綠水青山”,,也可以變成“金山銀山”,。
率先探索實施信用擔保抵押貸款模式,推動金融資本進山入林,,進一步拓寬“兩山”轉化雙向通道,,讓群眾端上“綠飯碗”,吃上“生態(tài)飯”,,2022年以來,,光山縣通過集體經營、林權流動,,成功進行了多項林權改革和探索,登上了2024年河南省第二季度改革的“紅榜”,。
時值盛夏,,漫山青綠。對于光山縣的很多村民來說,,如眼前青山,,蓬勃和希望,也成了他們未來日子的關鍵詞,。

加入合作社,,農民變“股民”
“現在桃子收成正好,再過段時間,咱們中藥材和油茶果就可以收了!”光山縣新天地生態(tài)林茶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陳功斌,,看著滿山碩果,,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天氣熱,,陳功斌每天只讓村民趁著早上“上班”,,上午9點前準時下工回家,既能錯過日頭最旺的時候,,還不耽誤自家的事兒,。
2016年,在鄭州事業(yè)有成的陳功斌,,返回家鄉(xiāng)涼亭鄉(xiāng)牽頭創(chuàng)辦新天地生態(tài)林茶專業(yè)合作社,,打算流轉荒山種植油茶。
光山縣位于大別山區(qū)信陽,,有集體林地88萬畝,,自2008年起,根據國家政策全面推進集體林改,,進行產權明晰,,承包到戶。到2012年,,全縣確權勘界辦理新版林權證6.1萬本,。

這些林地到了老百姓手里,到底該如何用?很多人不知道還有啥價值,,在老家的,,撿撿柴火,外出打工的,,任由撂荒,。
其時,光山已有部分企業(yè)在進行林地流轉,。陳功斌開始探索,,以合作社的形式,從農民手里流轉林地種植油茶,。
油茶樹生長周期長,,從栽種到產果,需要5至7年,,種植8到10年才能獲得收益,。陳功斌成立合作社之初,按每畝50元至300元的價格與村民簽訂30年土地流轉協議,,并按收益的10%分紅;凡不要租金以土地入股的,,按入股土地面積產生收益的20%比例分紅;合作社將總收益的10%交給村集體,。
2016年冬天,陳功斌開始領著農民開荒,。幾十臺拖拉機開上荒山,,“天氣冷颼颼,我們干得紅紅火火,?!?/p>

2017年春,油茶樹種下,,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至今累計投入近6000萬元,種植油茶由最初的3700多畝,,擴大到如今的1.2萬余畝,。
在山上住了8年,油茶樹漸漸掛了果,。為確保入股農民收益,,合作社采取了“以快養(yǎng)慢”的舉措?!按禾熨u毛尖,,夏天賣桃子,入秋賣藥材,,還可以采茶籽,,油茶果可以賣錢,到了冬季快過年的時候,,牛肉可以賣錢,,保證一年四季都有東西賣?!?/p>
合作社每年都要請村民翻地,、除草、施肥,、采摘和管理,,用工量非常大,有時每天用工超過300人,,帶動了附近3個鄉(xiāng)鎮(zhèn)9個村上百名農民就近就業(yè),。那些無法出去打工的,或者外出收益不及在家鄉(xiāng)的,,都紛紛返家。63歲的陳勇厚,,妻兒身體都不好,,把家里的林地流轉后,,還在合作社開割草機,一年收入超過3萬元,,并且還能照顧家庭,。今年過年時,陳功斌還特意取了現金,,給合作社的“股民”們分紅,。
“龍頭企業(yè)+基地+農戶”
探索多種模式
去年9月,光山縣仙居鄉(xiāng)長興鎮(zhèn)村的王虎昌,,關注到一則消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這項改革涉及全國2600多個縣,、1億多農戶,。
其時,王虎昌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剛滿兩年半,。
2021年3月,,在外創(chuàng)業(yè)多年的王虎昌回到老家信陽光山,創(chuàng)辦虎昌農場,,先后流轉8個村民組500余畝土地,。這500余畝土地,都是沒人愿意承包的荒山坡地,,雜草叢生,、荊棘遍地。他栽上桃樹,,在桃樹林下套種西瓜,、花生、芝麻等,,今年,,他又開始嘗試在林下套種小麥、油菜等,。

有了農場,,村民們就有了就業(yè)機會。村民除獲得土地流轉收益外,,還可以到農場從事移栽瓜苗,、施肥除草、修剪澆水,、采摘等,。
備受村民信任,2023年3月,,王虎昌成了長興鎮(zhèn)村“兩委”負責人,,主持長興鎮(zhèn)村日常工作,,“返鄉(xiāng)能人”成了村支書。
讓王虎昌振奮的,,就是文件傳遞的精神,,推動林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努力實現生態(tài)美,、百姓富,。
在光山縣林茶局副局長王樹森看來,林改就是既要促進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也要達到共同富裕和鄉(xiāng)村振興的目標,。
在“吃透”文件精神后,光山縣依照中央最新的改革要求,,人地分離之后,,要讓生產要素流轉起來,這是改革措施里面的第一要務,,就是解決“活”的問題,。所有權歸集體所有,承包權歸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經營權社會主體都可以來,。無論是城市的人、工商資本,、社會資本,,都非常歡迎共同進山入林投資林業(yè)。
第二就是要“融”,,是在生態(tài)保護情況下,,要把林地利用、融合起來,。
第三就是“共同富?!薄K?,特別推廣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的模式,帶動老百姓一起致富,。
在此背景下,,光山縣開始探索集體林經營權與國企合作、集體林經營權流轉,、“龍頭企業(yè)十基地十農戶”三種模式,,盤活集體林經營權,推動金融資本進山入林,。
辦理林業(yè)貸款近1億
為產業(yè)發(fā)展“托底”
位于光山縣的河南藍天茶油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龍頭企業(yè)”,。河南藍天茶油有限公司總經理溫明華表示,他們2012年起,,就流轉1.2萬畝荒山種油茶。油茶進入采摘期后,,再承包給周邊農戶,,收益由公司與農戶共享。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發(fā)展模式,,帶動文殊鄉(xiāng)7個村數百戶上千人增收,。

“縣里對我們提供了很多支持,一是對于新開發(fā)的小苗,,進行3到5年的補貼,,扶持企業(yè)快速成林;二是后期的油茶樹,有專門的項目資金和技術支持,。林業(yè)專家,、高校教授、農科院專家,,都是我們的技術顧問,。”溫明華說,。
光山縣林茶局副局長王樹生說,,在金融資本進山林中,考慮到油茶投資大,、收益慢,,對于企業(yè)來說是個長期投入,就專門提供了油茶專項貸款,,以光山縣油茶發(fā)展有限公司作為承貸主體,,采取“群眾出地、公司出錢,、鄉(xiāng)村組織,、全民參與、成果共享,、收益分成”的模式,,與鄉(xiāng)村合建油茶示范基地?!氨热玑槍τ筒璧馁J款,,總共分6年投放,每畝可以達到4263.9元,,基本覆蓋了維護費用,,這樣就有更多的企業(yè)和合作社可以心無旁騖去做,。”
隨著集體林權改革深入推進,,光山林業(yè)產業(yè)也向規(guī)?;藴驶?、集約化邁進,。目前,流轉林地51起,、面積2.18萬畝,,辦理林業(yè)貸款業(yè)務 197 筆、9675 萬元,。全縣催生了6個萬畝,、50個千畝連片油茶種植基地,油茶種植面積達32.37萬畝,,林下經濟總面積25.5萬畝,。
專家點評:
企業(yè)化經營 集體林有了致富新路徑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 徐祥臨
在工業(yè)化的機會成本面前,一批農民放棄了農業(yè),,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的,甚至出現土地,、山林撂荒,,傳統(tǒng)小農經濟面臨了很大挑戰(zhàn)。
光山縣用企業(yè)化經營,,代替了過去一家一戶分散單干的小農經濟方式,,有了資金投入、市場分析,,必然比小農經濟具有科學性,。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應用,農業(yè)企業(yè)就可以做到,,包括合作社的理事長,,都是素質高的農民,他們可以把先進生產力引入市場,。
需要考慮的是,,農業(yè)是個需要長期投入的產業(yè),土地作為生產成本,,要考慮租期長期穩(wěn)定的預期,。土地歸集體所有,發(fā)揮統(tǒng)分結合的優(yōu)勢,由集體來經營,,能夠高效利用資源,,而且成本很低。光山通過集體林權改革,,配合金融加持,,走出了致富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