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賀
不論陽光普照的午后,,還是晚霞萬丈的黃昏,,只要得點空閑,我便沏一杯淡茶,窩在沙發(fā)里看董橋細數(shù)從前,。
董橋老了,喜歡憶舊 ,,連書的裝幀都透著古意,。土黃色的封面和封底上除了白漆寫的“董橋從前”四個字,再無他物,看上去有一種繁華落盡看透世事的平靜,。
一本《汪增琪散文集》包羅萬象,,憶恩師,記趣事,,品評文章,,記錄文藝思潮,像大雜燴,。而《從前》一共三十篇,,篇篇憶人。純粹得像只會種玉米不會種花生芝麻大豆的農(nóng)民,。 后來知道他也寫雜記 ,,論讀書 ,發(fā)表時評,, 不過在《從前》里,,他偶然只種了一種莊稼而已。
他用講故事的方法憶人,。張愛玲講故事的時候,,喜歡讓人尋出家傳的霉綠斑駁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 她講一個激動人心的愛情傳奇,。別人這一爐沉香點完了,她的故事也該講完了,。老先生也喜歡別人點一爐香來聽他講故事,,但是他沒有明說。先生是個古舊的人,,或許他更喜歡我們用紅泥小火爐煮一壺茶,,尋出早年間的大蒲扇 ,或者能有明清或者更早時候名家作畫題字的一把折扇,,一邊細細把玩,,一邊聽他講從前。
他說從前,。從前會有什么呢,?小時候爺爺講故事,也一定說從前的,,他說,,從前有個財主……從前有個放牛娃 ……從前有座山……
從前有個蕭姨 ,,嫁了一位華僑巨富,,收藏了一書齋的名人字畫,,標致的蕭姨愛若珍寶。蕭姨去世后,,字畫被人賤價哄騙去,。有一年鄰居上海倦游歸來,送董橋一柄桃花扇,,寫著兩首詩,,一首格外幽妙:“幾見芳菲露井東 ,閑情收入畫圖中,。阿誰笑比香君血,,崔戶重迷舊日紅。“后來聽說騙掉蕭姨那批古書畫的遠房親戚,,竟是蕭 姨嫁到南洋前的青梅竹馬舊情人,。他說,蕭姨泉下有知,,情何以堪,!那幾天,我常常想起蕭姨的粉藍旗袍和墨綠毛衣:“崔戶薄幸,,初戀那片舊日紅,,竟跟蕭蕭墓草一樣寂寞了。”
從前,,有一位南京的交際花,,夜夜笙歌 結(jié)交闊人,卻也搭救地下黨,。差不多是民國時候的葛嫩,、董白、寇湄,、 李香了,。大陸異幟之后,交際花移居香港,,住在硯香樓,,同文人品評文字,買賣書畫,,一代名媛因而少了脂粉氣,, 有了墨香。
從前,,年輕的董橋和一位前輩一起,,像荷鋤歸來的老農(nóng)聚在一起討論南山的一場雨一樣討論詩詞,交流如何寫出好文章,。
從前有位云姑,,從前有個碧亞,從前有位煒師傅,,從前有位老先生……
先生文筆一流,,講故事的本領(lǐng)也一流。一個普通的故事在他的生花妙筆下,,曲折委婉,,引人入勝。這是他相當看重的,,他說不論中文不論英文,,文詞清淡可讀最是關(guān)鍵。然后是說故事的本領(lǐng),。故事才是文章的命脈,。他是這樣說 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倔強地堅持著自己認定的東西,。
正因為他的堅持,很多人喜歡他,。柳蘇寫過一篇文章,,陳子善編過一本文集,題目都叫《你一定要讀董橋》,,因而大陸曾掀起一股董橋熱,。當然也有唱反調(diào)的,大才子馮唐就說《你一定要少讀董橋》,。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管怎么樣,,我是喜歡的,,我喜歡他筆下洋洋灑灑的英倫風(fēng)和淡淡的古意。
董橋有一次在拍賣會上買到乾隆年間大學(xué)問家伊秉綬的一柄扇子,,畫歲寒梅竹,,寫詠梅舊句:“生性禁寒又占春, 小橋流水悟前因,。一枝乍放雪初霽,,不負明月有幾人。”他說瑣屑的這樣一本《從前》,,興許不致過分辜負那一抹舊時月色了,。
老先生筆底綢繆蘊籍,不厚的一本《從前》講訴的是人情冷暖,、世事滄桑,,如初春時綻放的梅花一樣,,幽香襲人 ,果然沒有辜負那一抹舊時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