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很多人經(jīng)歷過居家隔離,,很多人獨處的時間也大大增加,,不少人憋壞了,。有人開玩笑地說,,感覺自己都不會“說話”了,似乎也有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社交的能力和欲望變?nèi)趿恕?/span>但也有人是享受獨處的……
獨處對人來說意味著什么,?長時間的獨處會影響到人的社交能力嗎,?
一些人眼中的獨處可能是孤獨的象征,,正如人格心理學家伯格描述的那樣:獨處是內(nèi)向者的天性,,可能是有社交恐懼的人逃避社會接觸、減輕焦慮的方式,,也可能是社交障礙帶來的無意之選,。
也有人認為獨處是自省的必要條件,這比較符合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獨處的另一種解釋,。他認為獨處可以反映一個人成長的軌跡,,并對人其發(fā)展起到幫助。
因此,,國內(nèi)有學者給獨處行為賦予了一個更加中性的定義:獨處是一種內(nèi)在的人格特征,,它是個體在意識清晰的狀態(tài)下,處于一種與他人沒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狀態(tài),。而在這種表述的基礎(chǔ)之上,,獨處背后的原因和動機被分成了四種不同的類型:
對于有些人來說,獨處并不是被迫的決定,,而是主動的選擇,。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他們也會用一些時間來和自己相處,、與自己對話,,并通過這種方式思考個人的生活、工作或情感,。簡單來講,,這樣的人并不孤單,而獨處是他們提升自我的方式,。
與積極獨處的人相反,,真正有“社交恐懼”或者“社交焦慮”的人會為了逃避社交場合、減少與人打交道,,而選擇獨處,。對他們來說,一個人呆著可以大大減少社交帶來的焦慮和恐慌情緒,。很顯然,,獨處并不是他們的主動選擇,而是社交回避帶來的被動決定,。
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相比社交回避,孤僻可能更加“嚴重”,。不少“社交恐懼”的人可以通過一些積極的練習逐漸改善,,但孤僻更像是一種人格特征或心理品質(zhì),,也正因為此,孤僻的人很難與其他人保持正常的關(guān)系,。
至于孤獨,,更像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孤獨通常是一種不快樂的體驗,,而這背后的原因是社交帶來的感受低于預(yù)期,。因此,對于孤獨的人來說,,獨處并不快樂,,也不會帶來積極的幫助,但是糟糕的社交體驗讓他們不得不面對獨處和孤獨,。
從旁人的角度來看,,積極獨處可能是獨處行為中唯一能夠帶來正面、積極作用的方式,。在一項對正常人群和精神疾病人群開展的獨處行為量表調(diào)查中也發(fā)現(xiàn),,正常人群在積極獨處方面的得分顯著高于病人組,而孤僻相關(guān)得分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對具備這兩類人格特征的人來說,,獨處意味著自己的主動選擇。但反觀孤獨或社交回避,,通常是沒得選的消極感受,。
不難看出,,社交能力和體驗是導(dǎo)致獨處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對于孤獨或社交回避類型的人來說。但反過來,,長時間的獨處是不是也可能影響人的社交能力呢,?
如果一個人長期獨處,與社交場景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看不到其他人的樣子,,也聽不到聲音,,而這些都建立在人的感官之上。尤其是聽覺,,可能受到獨處的多方面影響,,并改變?nèi)说纳缃弧?/strong>
在細胞水平的研究表明,獨處會讓動物聽覺神經(jīng)元的反應(yīng)特性發(fā)生變化,。有研究人員利用鳴禽,,也就是會啼叫的鳥類作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相比于孤立生活的鳥類,群居生活的鳥類神經(jīng)元對于聲音的感知更加精準,,也會選擇性地過濾掉一些噪音,。對參與實驗的鳥類大腦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結(jié)果也顯示,社會程度越豐富的鳥類對于聲音信息具有更強的特異性刺激,。
但以上研究主要針對鳴禽,,至于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哺乳動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他方面,。在利用小鼠開展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獨處等社會隔離措施能夠影響血清素和聽覺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通過對比9名極地探險家在南極研究站工作14個月前后的磁共振成像結(jié)果,,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他們的腦部變小了,尤其是主要參與新記憶形成的“C形區(qū)域”——“海馬體齒狀回”平均縮小了大約7%,。
除了這些生理層面可能造成的影響,,獨處在心理層面對人社交習慣和能力的改變也許更大。長時間獨處可能會讓人感到“孤獨”,,這可能意味著整體認知能力的下降,;而消極和抑郁情緒的認知增加,對于社會威脅的敏感性也隨之增加,,自我保護和自相矛盾的思維可能讓人更傾向于逃避社交活動,。
回到開頭的話題,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人們的出行和活動有時會受到限制,,這無形中增加了很多人的獨處時間,如何積極對待和利用這些獨處的時光可能是個難題,。好在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和各類音視頻通訊手段的進步,,讓獨處狀態(tài)下的人們也能夠在線上實現(xiàn)社交的需求。
但如果你生來喜歡獨處,,或者因為長時間的獨處感到極度的孤獨和痛苦,,請務(wù)必尋求一些心理咨詢或醫(yī)療建議。
多出門走走,,多與人打交道,,你會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作者
張旌,,澳洲國立大學生物醫(yī)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