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7月7日電 題:讓瀕危物種“絕處逢生”——“動植物王國”云南拯救極小種群物種記事
新華社記者伍曉陽,、岳冉冉,、姚兵、趙珮然
自然界里,,有一些種群數(shù)量極少,、隨時可能滅絕的動植物,,被稱為“極小種群物種”,。拯救它們,,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當務之急。
多年來,,“動植物王國”云南實施120多個拯救保護項目,,對漾濞槭、富民枳,、亞洲象,、滇金絲猴等112個極小種群物種進行搶救式保護。
漾濞槭從野外發(fā)現(xiàn)5株到人工繁育5萬余株,,富民枳從野生滅絕到回歸定植6893株,亞洲象從193頭增長到300頭左右,,滇金絲猴從1000多只增長到3300只以上……曾經(jīng)“命懸一線”的物種,,如今“絕處逢生”。
富民枳的果實(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圖)
拯救保護,,刻不容緩
物種滅絕離我們并不遙遠??茖W界普遍認為,,當前地球正在經(jīng)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而這一次物種大滅絕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去年9月發(fā)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人類在留給后代的遺產(chǎn)問題上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而造成其減少的各種壓力在加劇,。”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發(fā)布的消息顯示,,我國已知脊椎動物4357種(除海洋魚類),,其中處于極危、瀕危,、易危狀況的受威脅物種932種,。科研人員評估發(fā)現(xiàn),,我國已知高等植物35784種,,其中受威脅物種有3879種,。
“地球上的生物圈構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現(xiàn)存物種都是億萬年演化而來的寶貴遺產(chǎn),;任何物種的消失,,都會降低生命共同體的穩(wěn)定性?!眹伊植菥质澜邕z產(chǎn)專家委員會委員聞丞說,。研究表明,一種植物常與10-30種其他生物共存,,一種植物滅絕會導致10-30種生物的生存危機,。
受威脅物種數(shù)以千計,保護如何區(qū)分輕重緩急,?
“2005年,,云南提出‘極小種群’這個概念,并實施搶救性保護行動,?!敝袊茖W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wèi)邦說,極小種群物種具有四個顯著特點,,即種群數(shù)量極少,、生境狹窄或呈間斷分布、人為干擾嚴重,、隨時瀕臨滅絕,。一個偶發(fā)事件,都可能給它們帶來滅頂之災,。
拯救保護,,刻不容緩。從概念到行動,,從地方到全國,,拯救保護極小種群物種形成廣泛共識。2010年,,云南省政府批復《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將62種植物、50種動物列為極小種群物種,,實施搶救式保護,。隨后,《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guī)劃(2011-2015年)》的發(fā)布,,進一步將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上升為國家行動,。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許多危在旦夕的極小種群物種,,實現(xiàn)逆天改命,。
“植物大熊貓”漾濞槭脫險記
野外生長的漾濞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漾濞槭聽起來陌生,其實它是一種“楓樹”,,因發(fā)現(xiàn)于云南漾濞縣而得名,。它是典型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被稱作“植物大熊貓”,。
它的發(fā)現(xiàn)純屬偶然,。2001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陳又生在查看槭樹科標本時,,發(fā)現(xiàn)一份采自漾濞縣馬鹿塘,、標著貢山槭的標本與貢山槭有區(qū)別,推測可能是一個新種,。次年4月,,他到漾濞縣馬鹿塘實地考察,幾經(jīng)周折找到了這種植物,,當時野外僅發(fā)現(xiàn)5株,,后來將它命名為漾濞槭。
“它的葉片毛茸茸的,,像一個胖手掌,。果實長著一對果翅,像蜻蜓翅膀,。”陳又生說,,漾濞槭分布點生境明顯退化,,人為活動干擾嚴重。
要人工繁育漾濞槭,,必須解決授粉,、種子萌發(fā)兩大難題。
由于植株相距較遠,,漾濞槭授粉有效性不高,,結出的種子很少。研究人員曾經(jīng)嘗試嫁接,,但沒成功,。后來參與漾濞槭保護的馬鹿塘鄉(xiāng)村民張國樹想到一個“土辦法”:到了漾濞槭開花季節(jié),把一棵樹上開花的枝條砍下來,,綁在另一棵樹上,,沒想到竟然授粉成功了。2008年秋天,,授粉成功的漾濞槭收獲了一批種子,。
漾濞槭的雄花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自然生境中,漾濞槭種子萌發(fā)率非常低,。當?shù)亓謽I(yè)部門曾常規(guī)播種5萬余粒種子,,僅得到5株幼苗。受陳又生委托,,張國樹把幾千粒種子寄給孫衛(wèi)邦,,請他幫忙人工育苗。孫衛(wèi)邦不敢怠慢,,帶領團隊迅速研究,,掌握了“喚醒”種子的關鍵技術,成功培育出1600余株漾濞槭幼苗,。
目前,,孫衛(wèi)邦團隊培育的漾濞槭苗木已在昆明植物園定植50余株,在漾濞槭原生境回歸定植4600余株,,在云龍縣漕澗林場,、紅河州芷村林場遷地保護種植各4000株,還有約3.8萬株在苗圃中等待回歸自然,。他表示:“現(xiàn)在可以說,,‘植物大熊貓’漾濞槭已經(jīng)脫離險境!”
從資源調(diào)查,、科學研究,、就地保護、近地保護,、遷地保護,、野外回歸到種質資源保存,漾濞槭的拯救保護實踐,,為其他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提供了借鑒,。
云南省林草局介紹,目前云南已建設30個就地保護小區(qū),、18個遷地保護基地和4個近地保護基地,。滇桐、滇藏欖,、富民枳,、華蓋木、大樹杜鵑等一批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從滅絕警戒線上被搶救了回來,。
野象“羊妞”:從“棄嬰”到“明星”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境內(nèi)拍攝的象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云南十幾頭野生亞洲象,,最近成為全球輿論焦點,。實際上,,亞洲象也是典型的極小種群物種。它們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3個州市,,處于極度瀕危狀態(tài)。
這群北移野象還不是野象界最早的“明星”,。在它們爆紅之前,,有一頭叫“羊妞”的亞洲象,完成了從“棄嬰”到“明星”的逆襲,。
6年前的2015年8月17日,,在普洱市思茅區(qū)橄欖壩,一位老婆婆在自家的柴房中發(fā)現(xiàn)一頭被遺棄的新生小象,,它看起來奄奄一息,,臍帶傷口已經(jīng)化膿。她給小象喂了點水,,撥打了野生動物救助站電話,。
隨后,小象被送到西雙版納的中國云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醫(yī)護人員給它清創(chuàng),、消炎,攝入營養(yǎng),。找不到象奶,,醫(yī)生們決定給小象喂羊奶。由于小象“屬羊”,,又是喝羊奶長大的,,大家便給這頭雌性小象取名為“羊妞”。
“羊妞”睜眼看見的第一個人,,是陳繼銘。他在老撾學過6年的野象馴化和飼養(yǎng)技能,,回國后應聘到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為一名“象爸爸”。他說:“剛開始,,我們4個‘象爸爸’輪流照顧它,,晚上同它住一個房間。它慢慢康復以后,,就變得比較好動,,甚至爬到床上和人一起睡?!?/p>
為了讓“羊妞”順利成長,,必須給它找個“媽媽”,。陳繼銘介紹,救助中心物色了兩頭母象——“然然”和“平平”給“羊妞”當臨時媽媽,,但一開始只要“羊妞”一靠近,,兩頭母象就驅趕它,可能是因為“羊妞”身上有羊膻味,?!跋蟀职帧毕氲揭粋€“象糞掩蓋計劃”,他們找來兩頭母象的象糞,,給“羊妞”涂遍全身,。這回奏效了,兩頭母象開始愉快地帶“羊妞”玩耍,。
2020年8月12日,,救助象“羊妞”與“象爸爸”陳繼銘在一起。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現(xiàn)在,,6歲的“羊妞”已經(jīng)長成身高1.7米,、體重1.3噸的“大姑娘”。野化訓練成為日常項目,。每天上午,,“羊妞”量完體溫后,就跟著“象爸爸”上山,,學習辨認野外能吃的食物,。工作人員還給它開了抖音號,發(fā)布“羊妞”滑山坡,、踢足球,、賣萌的視頻,獲得近1000萬次點贊量,。
“野象畢竟有野性,,為緩解人象沖突,我們給村民修了防象圍欄,,用高科技手段監(jiān)測預警,,努力讓人象和諧相處?!痹颇鲜×植菥謩又参锉Wo處處長向如武說,。目前,云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shù)量已從低谷時的193頭增加到300頭左右,?!把蜴ぁ彼诘木戎行模拖群髤⑴c救助了20多頭野象。
亞洲象的逆襲并非孤例,。通過采取棲息地恢復,、食源地建設、物種動態(tài)監(jiān)測,、生態(tài)廊道建設等措施,,云南極小種群動物保護成效明顯。監(jiān)測顯示,,滇金絲猴,、綠孔雀、黑頸鶴等“國寶”種群數(shù)量均呈恢復性增長,。
這是2020年5月23日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里拍攝的滇金絲猴,。新華社記者 王長山 攝
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綠孔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云南省林業(yè)和草原局供圖)
日出時分,,黑頸鶴在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飛翔(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來源:新華網(wǎng)